回顾:2006年10月4日——为《Mirage》拍摄真人故事脚本
遇上一个千载难逢的项目,彻底改变了我的风格。《Mirage》便是这样的项目之一。
我的好朋友兼作家/导演Stephanie Jones介绍给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。她有一个电影剧本想推销给一个大工作室,但是,在演艺圈的人都知道,那些有决定权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不是搞艺术出生的。正因为这样,他们很难通过看一个故事脚本来想像搬上银幕后的情景。Stephanie和我是USC(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)的校友,之前我当电影摄影师时与她合作过几次。她希望我能拍出她脑海里的情景,这仅仅只是一个故事梗概,只是相对比较实际罢了。
从逻辑上说,这次拍摄非常冒险。共包括8个概念的拍摄,每次拍摄地点都不相同,且每个画面都包含了多个角色。电影的魅力在于你的注意力可以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身上,但是要用静态的手法来表现,就意味着我需要巨大的景深来拍下所有角色。
在该系列图片中,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张以“斗殴”为主题的照片(见上图),有12个人物出现在画面里,他们与相机镜头的距离从2英尺到70英尺远不等。这也是一张描述夜间场景的图片,因此我需要大量的灯光在感光度为100 ISO的设置下来取得理想的景深效果。而且,我猜Stephanie以为这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难度的,因为除了我刚才讲的之外,她还告诉我其中的6个演员将在拍摄中快速移动(穿梭于空中)!因此,这又排除了用慢门的可能性。我爱死压力重重的感觉了!
基于技术要求,我认为要在一次拍摄中完成这张图片是不可能的。我可能需要尝试各种设置如F32和100 ISO……大家可以也尝试一番,然后与我交流感受。最后我决定要创新。锁定相机后,我把场景分成四个部分:前景、中景、背景和环境。环境部分的拍摄很关键,因为我想避免绿屏摄影的假象。如果要真正给大家展现一场在街上的斗殴,我还需要知道灯光和阴影的位置。在黄昏的时候,我先用30秒时长曝光拍下小巷,接着,我要求12个演员各自就位,然后就像正儿八经拍电影似的,我们把拍摄场地范围隔离开来。我得确保所有人的活动都被拍在照片里,而且每个演员都不会挡住他人。在划定每个角色的位置后,我们让他们各就其位并分组对他们进行拍摄。前景部分是最重要的,它由主角演绎,所以我放在最开始拍;中景部分或许是最有趣的,因为它纯粹是特技,由我的朋友及动作导演Alex Wen(电影《黑客帝国》、《致命武器4》)协助拍摄。大家可以看看未经处理前的照片,你们会发现我们是真的把那个人抛到了空中——180度倒转!最后我们拍后景部分及各个曝光底片,如从卡车上飘出的烟雾和街上的水坑等。还有很重要的一点,最后我们是用ColorTime图片编辑器先对最终的图片进行处理,以使它与环境底片相匹配,而不是反着来,这也是为什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要先拍各个场景的另一个原因了。
这是在我当职业摄影师较早阶段的一次拍摄,那时我还没有专门拍幕后花絮照片/视频的工作人员,但是那些未经组合的照片也基本上可以讲述整个拍摄过程。最终,只有两个镜头是在室内以绿屏手法拍摄制作的,其它镜头都在与上文所描述的相似地点分别进行外景拍摄。
这张关于小巷斗殴场景的照片最后在Photoshop World上获得了金牌大师奖项最佳构图奖。令我感到自豪的是,这是一次对外景拍摄进行整合的图片,而非纯粹室内拍摄后修图的结果,我想这也使得最终的图片效果更能反映原本事件的特质。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